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貧窮與社會工作
POVERTH AND SOCIAL WORK 
開課學期
95-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授課教師
鄭麗珍 
課號
SW3016 
課程識別碼
310 368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209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授課大綱
一、 課程名稱:貧窮與社會工作(Poverty and Social Work)
二、 任課教師:鄭麗珍
三、 開課對象:大三、大四的社工系學生
四、 選課限制人數:25人
五、 每週上課時間:星期二第五、六、七節(下午2:20-5:20)
六、 每週指導時間:星期一上午9:10-12:10
七、 授課大綱
(中文)
貧窮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社會問題,在資源匱乏時代裡,一些位於比較容易接近或獲取資源制高點優勢的人,例如擁有權力、武力、 體力和知識的人,比較不容易經驗匱乏,而在這些位於制高點相對弱勢的人就會因為接近或獲取資源的機會受限或短缺而陷入貧窮匱乏的生活中。隨著十九世紀的工業化發展,社會整體財富增進,但缺乏經濟實力或生產工具的老弱婦孺與鰥寡孤獨等弱勢者經常陷入生活困境之中,影響其個人與家戶的發展機會與經濟福祉甚為深遠。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裡,經濟匱乏的個人與家戶多半靠著親戚、鄉里、宗教、士紳等的濟助,但在工業化時代裡,以血緣與地緣為主的人際關連隨著人們逐工作而居的頻繁遷徙逐漸減弱,政府開始負起濟貧的主責,配合民間的服務提供來輔佐,建構了一個社會的濟貧體系。但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差異,每個國家所發展出來的濟貧政策與服務不盡然相似,都有其可以參考之處。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為了追求社會盡善盡美的理想而肇建的社會工作專業,就是由「濟貧扶弱」的使命任務起家,這些新興的助人專業人員或參與政府的濟貧政策制訂、或直接從事濟貧服務的規劃與提供,期待能夠改善或提升經濟匱乏個人與其家戶的生活水準,共享整個社會發展的繁榮與成果。
本課程的目的在提供學生有關「貧窮議題」的相關知識體系、濟貧的政策與實務模型及相關的特殊議題,協助修課學生熟悉「貧窮」的概念界定、測量工具、致貧因素、生活影響、女性貧窮化、遊民問題、社會救助制度、脫貧策略與政策、濟貧與社會工作等議題,期待能夠增進有意從事濟貧工作生涯的學生的實務勝任能力。本課程進行的方式包括課程講授、文獻閱讀、議題討論、機構參觀、實例討論等,期待修課同學能從多元角度看待貧窮議題與貧窮個人,進而更貼近經濟匱乏的個人與家戶之世界觀與生活風格,發展個人的濟貧社會工作應有之工作態度與政策觀點。為達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生應按時出席課程活動、事先預習指定閱讀、參與課堂討論、並完成各項指定的作業與考試。
八、 課程進度
09/14 課程介紹
09/21 貧窮與社會工作導論
Readings:
1. 孫健忠,民84年,台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第3-5章(p. 35-131)
2. 林萬億,民83年,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第5-6章(p.143-222)
3. Monica Dowling, 1999, Chapter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poverty, in her book titled as Social Work and Poverty, p. 5-26, Vermont, U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09/28 中秋節放假一天,祝佳節愉快!
10/05 機構參觀:公部門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及私部門的台北市家庭扶助中心
討論:該機構為何和濟貧工作發生關係的歷史發展與使命任務?該機構如何界定所謂的「貧窮」?該機構的扶助對象之特色為何?該機構至今的濟貧成效如何?該機構第一線社工人員所持的濟貧理念為何?
10/12 參觀心得分享;台灣的社會救助制度介紹
Readings:社會救助法與社會救助法實施細則
討論:社會救助法的細則與運作
10/19 貧窮的概念界定與測量
Readings:
1. Aldi Hagenaars and Klaas de Vos, 1988,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overty,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3, 2, 211-221.
2. 呂朝賢,民88年,社會救助問題:政策目的、貧窮的定義與測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1卷,第2期,第233-263頁。
3. 王永慈,民90年,「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72-84。
4. Howard Glennerster, 2002, United States poverty studies and poverty measurement: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Social Service Review, 84-107.
討論:「貧窮」是如何被定義的?有哪些方法可以測量貧窮?不同的測量方法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台灣目前用來測量貧窮的方法有哪些?這種測量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10/26 貧窮的理論與觀點(I)
Readings:
1. 孫健忠,民84年,台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第2章(p.9-33)
2. 張清富,1992,台灣貧窮的結構因素,法商學報,171-191。
3. 孫建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期,第77-109頁。
4. Karen Seccombe, 1999, Historic and persisting dilemmas: How do we explain poverty, and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it? In Chapter 2, So You Think I Drive a Cadillac: Welfare Recipients’ Perspectives on the System and its Reform, p. 26-47, Allyn and Bacon.
5. James Midgley, 1999,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 73, 1, 3-21.
6. Martin Kronauer,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underclass’-new concepts for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Empirical Poverty Researc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 51-75.
討論:個人或家戶的致貧原因究竟為何?這些解釋理論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的?哪一種致貧因素的解釋在實證上較能夠說明貧窮發生的動力?您最相信的致貧理論是哪一個?
11/02 貧窮的理論與觀點(II)
11/09 貧窮的生活與影響
Readings:
1. Sondra G. Beverly, 2001, Material hard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form the 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 Social Work Research, 25, 3, 143-152.
2. Karen Seccombe, 1999,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apter 3, So You Think I Drive a Cadillac: Welfare Recipients’ Perspectives on the System and its Reform, p. 48-73.
3. M. V. Chapman, 2003, Poverty level and school performance: Using contextual and self-report measures to inform intervention, Children and School, 25, 1, 5-17.
4. Peter Gottschalk, Sara McLanahan, and Gary D. Sandefur, 1994, The dynamic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to poverty and welfare participation, In chapter 5, Confronting Poverty: Prescriptions for Change, p. 85-108.
討論:生活在經濟匱乏中的生活會是如何?長期生活在貧窮中對個人及其家戶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大約是在哪些生活層面?這些影響是長期的或短期的?
11/16 期中考試,Good Luck!
11/23 濟貧與社會救助歷史
Readings:
1. 郭俊巖和王德睦,2002,英國濟貧政策的形成與轉化(1601-1834):從馬克斯觀點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卷,第1期,5-59。
2 王仕圖和官有垣,1999,社會政策中行政科層與國會互動之研究─以社會救助法之修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1期,141-177。
3 Douglas J. Besharov, 2003, The past and future of welfare reform, Public Interest, 150, 4-22.
討論:社會救助制度的發展歷史為何?台灣的社會救助制度與英美兩國的社會救助制度之發展有何關連?台灣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涵為何?
11/30 貧窮女性化議題
Readings:
1. 張清富,1992,貧窮變遷與家庭結構,婦女與兩性學刊,第3期,第41-58頁。
2. 李安妮,1994,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第165-183頁。
3. Sara McLanahan and Karen Booth, 1989, Mother-only families: Problems,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557-580.
討論:何謂「貧窮女性化」?臺灣有「貧窮女性化」的問題嗎?造成「貧窮女性化」的原因為何?降低「貧窮女性化」策略有哪些?
12/07 遊民問題
Readings:
1. 林萬億,1994,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2. 黃世杰,1997,臺灣遊民問題與服務策略,福利社會,第58期第21-33頁。
3. Mary Ellen O’Connell, 2003, Responding to homelessness: An overview of US and UK policy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158-170.
討論:「遊民」指的是哪些人?形成遊民的原因是什麼呢?各國因應遊民的政策與服務是什麼呢?台灣目前的遊民現況與福利措施為何?
12/14 濟貧與工作福利
Readings:
1. 王篤強,2001,「強制工作」與「財產累聚」:兩種貧窮對策觀點,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第85-95頁。
2. Elizabeth J. Mueller & Alex Schwartz, 1998, Leaving poverty to work: a re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2, 2, 166-180.
3. Steven Anderson & Brian Gryziak, 2002, Social work advocacy in the post-TANF environment: Lessens from early TANF research studies, Social Work, 47, 3, 301-315.
討論:「工作福利」是什麼?「工作福利」作為反貧窮方案的社會價值為何?「工作福利」的反貧窮效果如何?
12/21 濟貧與資產累積
Readings:
1. 張英陣,1997,低收入戶的財產形成,福利社會,第62期,第8-13頁。
2. 鄭麗珍,2001,財產形成與社會救助政策對話,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第122-132頁。
3. Michael Sherraden, 2000, From Research to Policy: Lessens from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4, 2, 159-181.
討論:「財產形成」、「社會救助」和「積極性福利」之關係如何?「財產形成」作為反貧窮方案的社會價值如何?「財產形成」的反貧窮效果如何?
12/28 濟貧與社會住宅
Readings:
1. 夏正鐘,2000,探討我國住宅補助政策,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3期(No. 145),第135-149頁。
2.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第57-82頁。
討論:「住宅」是一種商品或福利?低收入戶的住宅供需狀況如何?臺灣社會對「社會住宅」政策的需求性為何?
01/04 結束與回饋
01/11 期末考試,Good Luck!
九、 參考書目:
1. 自行參考各節課的指定文獻。
2. 老師會提供上課大綱。
十、 作業與考評:
1. 出席討論(15%):上課隨機抽考、抽問,依據抽考成績與發言次數計分課堂討論。
2. 隨堂作業(35%):
參觀機構心得報告(10%):每位同學必須參加10/05舉辦的機構參觀,並在兩個機構中選擇一個機構前往參觀,參觀後請繳交一份約600字的心得報告,建議內容:該機構的服務使命之第一印象?該機構的濟貧對象與服務設計之相容性?個人對該機構社會工作員之認同如何?並請於10/12日上課當天繳交。
讀書心得報告(10%):請閱讀或觀賞「乞丐因仔」(吳東進著)或「孤雛淚」(Charles Dickens著)的書籍或影片,並繳交一份約1,000字的讀後心得報告,探討他們的致貧原因,請於11/02日上課當天繳交。
低收入戶訪問(15%):每三位同學組成一個訪問小組,訪問一個低收入戶個案,並就訪問內容整理一份低收入戶的生涯故事,字數不限,請於12/14日上課當天繳交。
3. 學期考試(50%):11/16舉行期中考(25%),01/11舉行期末考(25%)。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